福州深入践行大食物观推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

【金色港湾资讯网为您推荐阅读】

福州深入贯彻大粮食理念推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

留住“米袋”,装满“菜篮子”

福州深入践行大食物观推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(图1)

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开柱在大棚里采摘西红柿。记者 袁浩 摄

汹涌的稻浪营造出“丰”景,大棚里的瓜果蔬菜飘香,新鲜的水产品畅销海内外……过去的一年,福州深入贯彻“大食品理念”持续加大惠农政策力度,全力保障大家的“米袋子”、“菜篮子”、“果盘”,写下生动的福州实践。

就业稳定,信心坚定

眼下,罗源县飞竹镇种粮大户叶玉兵的田野里出现了新绿,刚刚播下的油菜籽已经牢牢扎根。 三个月前,这里还是金灿灿的,3000多亩土地收获了800多吨水稻。

两年来,她流转了14个村的废弃土地,引进了机插、飞播等机械化耕作方式,带领周边数十名村民一起种粮。 “现在我有一份农民的职业。”

“去年,粮食生产攻坚克难十分艰难。” 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,各地经受台风、洪水、强降雨等一系列极端天气挑战,全力以赴增产,实现粮食播种面积125.43万英亩。 面积和收获量均超过省下达的任务。

这个答案的背后,离不开良好的政策、强大的配套、努力等诸多因素。

去年,福州出台新版“粮食八项政策”,仅加大了对粮食种植的政策支持:双季稻种植补贴提高至每亩450元,并追加奖励1万元每百亩种植面积,减少荒地种植。 粮门槛……花真金白银,让粮农多赚点钱,脚踏实地种好粮。

通过平整农田、修建机耕路、开灌渠、小田并大田、间伐改田……一年来,全市整治废弃农田7775亩,改建高田8.3万亩。标准农田,不断挖掘土地潜力,为全国服务。 为每年的丰收打下坚实的基础。

政策配套有力,种粮积极性较高。 从事水稻种植20多年的种粮大户余秀军说:“有了政府的支持和政策的支持,种粮更有保障了!”

开发货源,增加产品

满载深海沙丁鱼、鲭鱼、金枪鱼等渔获的远洋渔船已顺利返航。 深海网箱大黄鱼已被捕获上岸,生产的福州鱼丸远销海外……新年将至,大量海鲜上市。 在渔业大县连江,渔港贸易繁荣,来来往往的渔民诚实地笑着说:“我们这里的海鲜足够了。”

习近平总书记强调:“要树立综合粮食观,构建多元化粮食供给体系,多渠道开发粮源”。

再看田野、山山、大海,福州人脑洞大开:解决吃饭问题,不能墨守成规,而应该拓展空间,多渠道开发食物来源。

耕地上,水稻、鱼、虾共存,描绘出一幅“一田双收”的新画卷。

“干稻平均亩产475公斤左右,鲜鱼平均亩产47.5公斤左右!” 在罗源市西兰乡偏远的坡石村,种粮农民陈小娇说起收获,十分满意。 去年,新开辟360余亩稻鱼综合养殖示范场,播种新品种,还投放了古井鲤2号、黄颡鱼等。 “不使用化肥、农药,米香、鱼嫩,吃过的人都会称赞。”

果园里套种蔬菜、谷物,让每一寸土地都能产生良好的“钱景”。

在马尾区琅岐镇万叶葡萄园,果农叶志平算了一笔账:冬春季套种白菜、菜花、土豆,也能与七八月成熟的葡萄同时收获。 这样一来,每英亩的利润大约是5000元,而且有了葡萄的好处,就不用担心增收问题了。

林下种竹荪,海里建“粮仓”……依托山、海、林、田的资源禀赋,福州跳出了单一种植模式。 宜粮则粮,宜渔则渔,宜林则林。 一年来,全市肉蛋奶、水果、蔬菜、水产品等重要农产品产量全线增长,装满了“菜篮子”和“果盘”。

科技激发供给动力

解决吃饭问题,关键在于科技。 发展“大食品概念”,需要从科技中寻找出路。

冬季温暖的阳光下,蔬菜美容设施的农业大棚里,嫩绿的叶菜整齐、绿油油的。 仔细一看,我发现树根嵌在泡沫板里,接触到的居然是流动的液体。

“这与传统的土培蔬菜方式不同,水培蔬菜在配制好的营养液中生长,生长周期缩短近三分之一,具有口感脆嫩、上市早、产率高等特点。屈服。” 基地负责人李香雪说,蔬菜是在水培池里种植的,同样面积的土地可以生产更多的蔬菜。 投产后,基地整体产量增长12%,产销更加红火。

有好的方法,还需要有好的品种。 “改良种子是丰收的动力,也是公司的金字招牌。” 万农高科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文斌表示,他们自主研发的“万农天诺158”在鲜食玉米发布会上崭露头角,目前他们还在努力保障生产。 优质种子进入市场。

瞄准种业,福州加快种业创新中心建设。 去年,建成市级以上农作物新品种引进示范点(点)67个,引进农作物新品种927个(次),农业农村部审定品种13个。 新品种保护权授权,推动农业生产向“优质高效”升级,为“大粮食理念”建设奠定坚实科技基础。

实施“大粮食理念”,让福州向设施农业要粮,向江河湖泊要粮。 这不仅会让公众的餐桌更加丰富、更加营养、更加美味,也让饭碗变得更好、更有保障。 (记者兰玉萍、通讯员郑红)

顶一下
(0)
0.00%
踩一下
0
0.00%

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: